王凤仪研究概述探讨十二篇

时间:2021-11-17来源:疾病检查 作者:佚名 点击: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哪家便宜 http://m.39.net/pf/a_4579208.html

一、王凤仪研究概述

/4/20中华大学语文网杨朗天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王凤仪被称为是一位传奇式的教化者。同治三年(年),他出身于热河朝阳县,家贫,以务农为生。当清末民国之际,社会变革剧烈、时事多变,战乱频繁、人心惶惶不宁。世况如此,如何教化民众,安定其身心,维系社会秩序,是各界各派共同关心的问题。而王凤仪以一介农人出身的“愚人”,在北方民间劝人向善,大力推行教化,受到众多民众与知识分子的欢迎,被尊称为“王善人”。民国《朝阳县志》载有他的小传:王树桐字凤仪,居县南树林子村。少时家贫,佣于人,服务无惰。在家尤孝弟,兄弟析产数次,皆无所争。父殁,庐墓三载,默悟人之疾病,多由于气质之偏。凡医药罔效者,公以此言告知,辄愈,不索钱,不受谢,且供给病人饮食,故乡里佥以老善人称之。又察社会之不良,人心之不古,多由于女子之失教,因矢志倡办女义学,以资救济。乃游热、奉、吉、江四省,创办女学若干处。且时常招集学董、学生、教师开会,讨论家道与伦常问题。主要以化气禀,祛物欲为宗旨,足迹遍四省,对于女学,大有造就。故辽宁省议会会长白永贞见而异之,手书“所过者化”四字赠之,以表钦慕之意焉。王凤仪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三十多岁尚不识文字,却“不教而知”,“自诚而明”,不仅能为人“性理疗病”,也成为颇具影响,“所过者化”的教化者。他的教化对象,以普通百姓为主,也包括以士绅为主的其他社会阶层,因此人称他“用启庸愚,兼化才智”。他所教的“道”,平实朴素,极易为常人理解、接受,其重点在劝人回归本分,通过尽伦常与行道德,向内求而不外求,从而安心定性,居易俟命,以至于摆脱生活中的各种困境,扭转命运,在乱世中安身、立命。另外,他特别强调对女子的教化,认为那是改善家庭与社会的根基。在他看来,女子尤其可以发挥“自立、立家、立人”的作用,在家改变娘家家风,出嫁则影响夫家道德。更有甚者,在王凤仪的引领下,女子还可以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去教化他人。他在东北和华北创办的义学,以一种简单朴素的方式,让成千上万的民众,尤其是妇女,走出原来的狭小天地,成为劝善者,教化者。他从光绪三十二年(年)二月开始倡办女子义学,并游走各地以推广,在四方善士的响应下,到民国十七年(年)已发展到四百三十七处,遍及热、奉、吉、江四省与河北。次年他率各地女义学加入万国DDH,并逐渐成为该会的“灵魂”人物,不居位的领袖,“王善人道”也成为该会的核心教化理念。此后,万国DDH在中国北方,尤其是东北,获得了空前的壮大,教化活动日益开展。当王凤仪在民国二十六年(年)去世时,该会已成为当地最兴盛的民间教化团体。王凤仪自己认为,“道”先在君相师儒、现在则在“愚人”。他的支持者,东北名儒白永贞进一步阐释说:“天生圣哲,作民军师,畀以传道之任。三代上道在君相,三代下道在师儒,从未有乡僻农人肩斯道之统,如我王凤仪先生者也。”也就是说,“乡僻农人”出身的王凤仪,正在担当教化的主体,肩负着向世人“传道”的责任。下面我对有关王凤仪的已有研究作一介绍。诚如台湾学者陆宝千所言,当代有关王凤仪的研究还不算多,特别是由教育或教化切入的。而且在已有的成果中,有相当一部是台湾学者的作品。考察这种状况,其原因较为复杂,一时也难以定论。但其中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王凤仪生前并不看重也不追求知名度。加之他的教化对象主要是普通民众,他们口口相传,以至于许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有一位“王老善人”。二是文献方面的限制。几种与他相关的关键史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在内地问世或出版。以极重要的文献《王凤仪先生年谱与语录》为例,其成书与出版过程就几经周折与迁延。作者朱允恭从年就开始收集资料,但因为种种原因,直到年才在辽宁昌图完成书稿。然而当时的客观条件无法出版,书稿还险些佚失。直到,书稿被转送到美国,得到影印与整理。年,整理稿又被送到台湾,这才由台北的若水善书刊印问世。在此之后,是书又回传内地,先是得到发行流通,再经过一段时间,才最终正式出版。种种客观因素,使学者们或著述者们难以掌握王凤仪的完整生平,限制了对王凤仪的研究与研究兴趣。另外,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部分万国DDH成员迁移到台湾,并恢复会体,开展活动,编纂史料。因此,在对王凤仪的研究方面,台湾学者占有相当的优势。不过,这种状况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随着行世文献的增多,国内民间教化的重新兴起,在大陆学人中,王凤仪也渐渐知名,受到更多的   王树桐,字凤仪,世称王善人,清末民初时热河省(今辽宁省)朝阳县人氏,幼时家境贫困,性至淳善,稍长即逢时代大变革之期,因恨怨村中之人大都不行忠孝礼义之道而罹患十二年之疮痨,后因听讲善书而自明病因,心中顿悔,缠绵不愈之顽疾一夜而愈,遂志于讲病劝人,后影响遍及当时的东北四省,其后半生创立了七百余所女子义学并众多性理疗病舍、讲演舍等公益事业,并大力推行道德教育,所过者化,救人无数(朱循大《王凤仪年谱与语录》四川省宗教文化交流中心)。而性理疗病是其独具特色的治病及劝善之手段,历经王善人及其学生多年的躬身实践而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理论。其精髓深深根植于传统儒家文化之沃土,内容丰富,义深言简,且行之有效。不仅对心理疾病,对众多疑难杂症亦有可靠的疗效。而当此学说已在我国白山黑水间广为传播与救助群众疾患的时候,早期的催眠术还被西方社会视为巫术而加以禁止。性理疗病主要思想如下。

1何谓“性理疗病”

  “性理疗病”又称劝病,讲病。“性”指人的气质与性格,“理”是规律或法则。“性理”是运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的气质与性格的阴阳消长变化规律及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性理疗病”便是掌握和运用这个规律分析其致病的内在情志因素,通过语言为人劝病或用以自我治疗(朱循《王凤仪年谱与语录》四川省宗教文化交流中心)。从中医角度来看,此“性”由心所发,心乃君主之官,人身之主宰,其余脏腑都在心的统帅下协调运作,《素问·灵兰秘典论》曰:“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1],此疗法即从心入手,直指病因。

2“性理疗病”中对五行的应用

2.1阴阳五行人凤仪先生把人们内在千变万化十分复杂的性格与气质,按木火土金水五行阴阳来说明其变化的规律。而表现于每个人的身上又各有所偏。在凤仪先生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人的内在情志变化与人的一生健康疾病寿夭有密切的关系,而掌握此规律可探测人躯体脏腑疾病变化规律(朱循天《王凤仪年谱与语录》四川省宗教文化交流中心)。性理阴阳消长变化,可由人的面形、体态、气色和声音中观察所得,此谓“诚于中,形于外”也。

  据此将人分为木性人,火性人,土性人,金性人和水性人五种。以木性人为例:面长瘦而露骨,上宽下窄,色偏青,肩背耸直,脚步高压有声,语音直而短,气度轩昂。木性分阴木阳木,形同而气质清浊随心性变化,阳木主仁德,正直有主意,遇事不盲从,有定见,行为端正,有悲天悯人,舍己为人之心。阴木好怒,性情粗暴,出言撞人,执拗顽梗,不服人,气量窄小,难成事功。

2.2“五毒”致病学说王凤仪先生认为人与人交往最易产生“五毒”即怒、恨、怨、恼、烦五种消极情志感受,而疾病的产生与此五毒密切相关。此五毒与五行相应,怒-木,恨-火,怨-土,恼-金,烦-水。

  以“怒”为例:阴木人易怒,表现如下:①受制、忍无可忍时气得浑身发抖,一旦爆发不顾后果;②人之所为,违背己意,大发脾气;③事不合理,喜打抱不平;④不满情绪发泄于外,暴跳如雷,不计后果;⑤怒的特点:以愚蠢冲动开始,以后悔告终,事既出而无法挽回。

  “怒”作用于人体产生的影响:怒气伤肝,肝气不舒,胁肋疼痛,脘腹胀满,头迷眼花,两臂沉重,四肢麻木,中风失语等。该学说对五行与人体的脏腑生理及其病理的相关性认识与传统中医思想理论相一致。故“怒”作用于人体即对肝系统产生一系列影响,余者同此理。

3“性理疗病”的治疗方法

3.1治疗总则:“找好处,认不是”凤仪先生指出人际交往中,尤其家庭生活中最易产生矛盾,而此过程中所生成的五毒情志是人体产生疾病的最主要因素。《大学》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古人强调修身为性命双修即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修行,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大学》中阐发的“四不正”指出了二者的内在关系。“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2]忿懥、恐惧、好乐、忧患都是由心所生之情志,其影响到心,使心不能正常发挥统帅五藏六腑的功效,致疾病的产生,即心不正则身不正。心者,本也,身者,末也,凤仪先生据此经义对病患采用调心之法,通过语言帮助患者找到引发病患产生消极情志,进而导致疾病的对象及事件缘由,并通过言语劝说,解开患者的心结,并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生气是一种错误行为,通过反省自己的内心,在心中真正的悔过,则心神得明,内心得安,脏腑气机恢复正常功能,机体自身会通过汗、吐、下3种渠道将病邪排出体外,使疾病顿愈。

3.2具体细则

3.2.1收心法该疗法对讲病者本身的道德修养有较高的要求,医乃仁术,不可妄存贪图患者财物之私心,是治疗双方互动信任的基础。患者急于求医,其心神必定涣散,难于气定神闲。《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主明则下安”,心安则脏腑气机方可调达。如果急于开始,效果难明,讲病者先要安抚其心,使其信任。不信者,不可治也,亦是《内经》所训。

3.2.2顺心法据患者的疾病,推测其属于五毒中的哪一项所主,循循善诱,使其讲述出心中的不满情志,患者讲述中难免情绪激动,有失偏颇,讲病者不可横加拦阻,一定候其宣泄殆尽方可。此过程可助其释放五行中之阴面。

3.2.3养心法观患者不满情志释放殆尽,再用语言引其反观自心自行,结合伦常之道分析其事件原委,使患者自净其心,自明其意,找出自身的问题所在,宽恕他人,这就涉及传统儒家伦理常道之核心—恕,也就是凤仪先生所说的:“找好处,认不是”(找到对面人的好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劝病时离不开伦理关系,病人必有个对面,或夫妻,或父子,或兄弟,或朋友等,性理疗病也实含有伦理疗病因素,二者是相辅而行的。此过程可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情志感受,利于正气的恢复。

3.2.4驱病法经上述劝导,使患者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生气是一种错误的行为,通过反省自心,在心中真正的悔过,心一动则百骇皆为之所动,脏腑经络气机恢复正常功能,机体自身通过汗,吐,下3种渠道将病邪驱出体外,使疾病顿愈。

3.3愈后调理病愈后针对患者的养护方法亦独辟蹊径,无需药养食补,教育患者遇事“不怨人”,欲做到“不怨人”需明儒家的“五常”之礼(即仁,义,礼,智,信也),采用以礼养心,以五常养五藏之法。《伤寒》序有言“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3]。心者,神之本,心火者,君火也,君火以明,明五常之礼,使神安而后五藏平,同时明礼亦可通达人与人之间的五伦之道,此乃《中庸》所述的“五达道”。《尔雅》曰:“五达谓之康”。五达既成,心即为之“康”,心康则体亦健矣。故知患者树立起良好健康的心态,可从源头上防止消极情绪产生,真正从根本上杜绝疾病复发。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中”在《康熙字典》释为“心也”“正也”。古人认为有修为之君子可做到“时中”,此境界乃凤仪先生所释的“不怨人”,即当一切可喜,可怒,可哀,可乐之事来临都能心如止水,杜绝一切嗔念,用积极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自然可以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态。而这一境界,不是普通人轻易可以做到的,退而言之只要达到“发而中节”即适时适地的释放消极情绪且事过即止,也是有益机体健康的,这种心理状态就是“和”。“和”《广韵》释为“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这种顺应和谐中正的心理状态,亦是智者的一种养生方法。人与天地同源,亦为万物之灵长,“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只要做到内心“中和”,即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则疾从何生,病从何来?

  “性理疗病”既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思想体系一脉相承,又暗合传统中医的经典理论和治疗手段,该疗法殊胜之处在于治疗无需(但不排除)任何药物和辅助手段,特别适合我国缺医少药的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现黑龙江克山地区刘有生先生(人称刘善人)仍以此法免费接待治疗患者二十余年,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和资料的初步收集整理得出:这种看似平淡无奇的治疗手段,不仅治愈了大量疑难疾病,还成功地帮助病患重塑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家庭观和价值观,同时亦改善了众多患者的家庭关系,使很多濒临破裂的家庭得以复原。此疗法真正遵从古人所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的理想,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医治国”之法,此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尚属空白,其不仅是宝贵的民间治疗手段,在我们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又正值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意义。

  本文承蒙刘力红老师指导,谨致谢意!

[1]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陈戌国.四书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7.

[3]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4

五、性理疗病机理初探(-08-23)

性理疗病法是’王凤仪性命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与意义只有通过实践方能体现出来。性理疗病法,其愈病之神速,效果之显著,不可思议,只要证明它是客观存在的,就应加以研究。只有尊重事实,才能尊重科学,它的核心问题乃是对人的潜力的发掘,因为性理疗病已初步揭示一些令人难以想像的人体潜在能力。从性理疗病的许多病例中,使我们意识到,医学发展得再高明技术再精良,如果人的心性问题(精神因素)不解决,也不可能彻底解决人的疾病与健康问题。乐观、开朗、心胸豁达、常乐无忧,可以使人少生疾病。健康长寿的道理,是人所共知的,但关键问题是怎样能做到乐观、开朗、心胸开阔,常乐无忧呢?先生在他所讲的性命之学里,重点解释了这个问题。凤仪先生由于听讲善书,悔过愈病后,彻悟了一条真理:"恨怨恼怒烦"是致病的根本因素。疾病是从这条渠道进来的,因此,也必然叫它再从这条渠道上回去。心病还须心药医,这便是性理疗病法总的原则。性理疗病与"伦理疗病"是相辅而行的。在劝病的过程中,往往要考虑到伦理问题。伦理关系理顺了,拨阴反阳了,疾病自愈的情况常见。所以性理疗病与伦理疗病,其道理是统一的具体来讲"恨怨恼怒烦"是怎样产生的呢?首先必须从人与人的关系上谈起,在人际关系中,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关系,便是家庭伦理关系,如夫妻、父子、兄弟、婆媳等等。这些关系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表现在许许多多未学过伦理与哲学的人,照样当丈夫、妻子、父母、和儿女;说它复杂而是家庭关系想处理得好,就不那么简单了。许多大人物能统率千军万马,但这小小的家庭,却不一定听他摆布,这就说明家庭问题又是相当复杂的了。所以人生有很多苦恼来自于家庭,如夫妻吵架、父子责善(是不是应该是骂)、婆媳不和、兄弟争讼,等等。再从社会上看,人我之间的矛盾,诸如权势、地位、名利、彼此倾轧,患得患失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致病的精神因素的来源。那么这种人我关系上的阴影,是通过什么渠道变成人们各种疾病的精神因素的呢?通常是由于习惯的偏激心理造成的。首先我们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可常听到"怨他,不怨我";"人家错,我都对"(实际不一定是人家错,我都对);"他气我,我才生气”;"他做事太气人”;"他对不起我,太叫我过不去。"等等。一句话,就是"我生气有理"。其实这正是为自己生气找充分理由。越是这样想,越是觉得自己气的对,越气越来劲,结果害了自己,甚至气出病来。岂不知,这种生气本身就是严重的过错。凤仪先生强调不生气,正如西哲所说:"因为他人无理而生气,其实就是为他人的过失而惩罚自己。"(康德语)有些人竟至于把自己"惩罚"出病来,这不是十足的愚蠢吗!凤仪先生说:"我发明劝病法,是本人道去劝,病是什么,就是过,把过道出来,病就好了。"这里所说的"过",就是指"因为他人无理而生气"说的。先生又说:"凡是专好看人家不对而生气的,正是他自己不对,人要能把这个理认真了,疾病自消。"这话言浅而意深,是先生通过一生的实践而总结提炼出来的真理。实际来讲,凡是不会当人都是过,如不会当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婆媳等等都是过。比如不会当父母就教育不好子女,这不是过吗!人的气禀性是根深蒂固的,它来自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习染。刚懂事的小孩打起架来,也总是相互怨对方,而不怨自己。怨人就生气,生气就产生阴气!这种阴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无减;往往贯穿在人的一生,支配着人的生,污染着人的心性,人却不自觉。这种不卫生不健康的精神,怎能换取健康的身体呢?先生说:"人都说修好而未得好,其实他的心里竞装著人家的不好,又怎能得好呢?"生气的时候,别人有多少好处也看不见,只是盯住人家的缺点和错误了。这样,不仅容易生病,同时也把人我的关系闹坏了。人在阴气(气禀性)爆发的时候,往往有如下山猛虎,势不可挡;又如汹涌的怒涛,翻江倒海。由是而闯祸者,屡见不鲜。所以先生提出"化性"之说,教人化除气禀性,教人"认不是"、"找好处",这乃是愈病、齐家的两件"法宝"。认不是(悔过道过)方能"拨阴",找好处始能"取阳",拨阴取阳,便能恢复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抗病的能力,疾病自愈。"悔过愈病"里面有个关键问题,即是真心实意还是虚心假意,虚心假意便是自欺欺人。悔过愈病是在认识上来一次大翻个,必须真心实意地承认自己的过错。通过"翻箱倒柜",挖根源,解疙瘩,竟至痛哭流涕,大翻良心,使长期残留在潜意识里边的烦恼怨气,来一次大清理,在心底深处发生一次大震动,起了质的变化;将长期以来,专好吸收他人的阴暗面,致使自己的阴气凝重地继续发展的"惯性功能"突然逆转;将专看他人不对的心理转为看自己的不对,这便有助于切断某些病理变化环节;拨阴取阳,使人的生命节奏重新得到和谐,消除形成身心疾病的恶性病理循环;使思想--躯体--精神三者重新恢复平衡和统一,从而愈病。人身的阳气好比天体的太阳,如果太阳失常,自然界万物生长就要受到影响;人的‘阳光’失常,就会影响心身功能的正常运行。因此,人体的阳气,像太阳一样放出’光芒’,照耀着脏腑经络,永葆阳气充盈,就会使人精力旺盛,抵御各种疾病。’笑’是人们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标志,它不仅对人的肺部有明显的益处,而且能够消除对健康有害的神经紧张与压迫感,使肌肉放松,有助于血液循环。长期不笑的人,表现了心理和生理的不正常状态。著名英国化学家法拉第因用脑过度,年老时常头痛,有一位医生并不给他开药方,只是对他说了一句英国谚语:’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打医生。法拉第得到启发,经常去看喜剧。结果,他的头痛病不药而愈,活到七十六岁。凤仪先生说:"有病固然是苦的,你要故意的乐,乐久了,真乐就出来了,阴气像一股烟似的飞出去了,疾病立消。俗语说:神出鬼没’,乐就是神,阴气是鬼,神出鬼自然就逃走了。"有的医学家说,笑是人们健康的’保险阀’,确有道理。‘哭’是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感情。人在心里非常苦闷和憋屈的时候,都要大哭一场。这时有人会劝阻,也有人会说,让他(她)痛痛快快的哭场吧,哭完心里就敞亮了。通过哭也可将郁结的阴气发泄出去。现在国外医学界已研究证明,人在紧张和受压抑时,体内会产生一些不利于健康的某些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也可以通过眼泪排放到体外,心情痛苦时的泪水,和高兴时的泪水,所含化学物质是不同的。所以有的个别疾病,哭一场会痊愈。’转移注意力’在性理疗病中,也是很重要的方法。凤仪先生说:"病是寒的,意念不敢去,疮是属火的,意还不敢离开,可惜人都不会用意了。像生疮的,疮属火,然而手偏去摸索它,越摸索意念越往那里去,所以疮越重。"如患眼疾者,能把意念常沉到脚心,往往眼疾可愈,这便是会用意念最浅显的例证。由于外界的力量,使病人转移注意力的疗法,往往是通过’暗示’对病人施加影响。暗示与说服教育不同,它突出一个’暗’字,不像说服教育,旗帜鲜明地进入人的意识之中,而是悄悄地’溜进’意识里去,用以分散病人对病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点从病所转移他处。化性’疗法首先是要知性,认识自己的病,是由五行性中的哪一行的阴面促成的,再进一步做到化性,即化除自己性中的阴浊气质,这是性理疗病的一条根本途径。如瘫痪七年的赵品三,首先认识到自己的气禀性是什么色,什么味,发动时候有多么长的劲。后来由于外界的一触动,便发现了自己的阴气升起,于是气机突变,阴性化除,七年瘫痪,霍然而愈。当然,也有的病是逐渐痊愈的,随着阴气的渐渐化除,病也渐渐地好转痊愈。凤仪先生说:"忧愁时才生黑气,为难时就生暗气,这些气有毒就容易生病。医生治病,只知药力,而不知道病人的境遇和心性。吃药虽然也有效果,但愈病不一定完全彻底。因为病像贼似的,药像兵似的,身体像民户似的,兵力大能把贼杀尽,当然是了祸啦。然而若只能把贼撵走,兵不能索给民户看家,兵走了,贼又回来啦,这时贼祸必然更大。所以病轻的,药力能胜它固然可以好但不好的病,必越发厉害。我主张化性养神,神足则病自然就好了。"这是凤仪先生通过性理疗病实践,对心理--躯体--精神三者互相制约及疾病变化的经验总结。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是相通的。祖先父母与子孙后代的信息也是相通的。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正是体现了无形的信息在起作用。这好像一棵大树似的,树根、树干与权枝叶之间完全相通,有’光合作用在上下不停地运动着。祖先父母是根,子孙后代是丫杈枝叶,根深叶茂,本固枝荣,信息总在不断地运作着。如果子孙和老人之间的信息隔绝了,上下不通了,对晚辈人大为不利,子孙便容易生病。凤仪先生在为他姑母劝病时,就曾对姑母的儿媳说:"老人是阳气。儿女是阴气(重儿女轻父母就是阴气重),你这堆儿女,我看是一堆阴气,你是这气根,你骂老人就是把阳气隔开啦。"以后她果患大肚子病。由于向婆母悔过病便好了。凤仪先生曾用黄葱叶作比喻说:"我小时候,用黄了的葱叶,一头捏住,一头用气吹得很鼓的,也用手捏住(把气隔住了),尽为的一拍,就很响的。姑母是表嫂的老人,老人为阳气,她天天骂老,是把阳气断了,儿女为阴气,她只知道为儿女,哪有不生病的理呢!"(能拨阴反阳自可转化)从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发现,夫妻和睦,小孩健康无病。有时夫妻吵架,甚至几天不见’开晴’,小孩便容易生病。这是因为把水搅混了,鱼放在脏水里,哪能不病呢!所以家庭中的信息,虽然看不见,却无时不在起作用。一个人的疾病,除了从他的性心身中查找病因之外,有时也须要把病人放在特定的时空中(更大的范围)去考虑病的根源。探索什么样的精神因素(心理与性格),会导致肌体患什么样的疾病,是现代心身医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古代的医学开山鼻祖希波克拉底说:“知道患有某种疾病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比知道某人所患的是什么病重要的多。”这即是强调整体治疗和精神因素在医疗中的重要意义。五行性是凤仪先生在十九世纪末期提出的精神哲理,其中主要部分就说明了什么样的气禀性易患什么病。如国外现代心身医学发现的‘A型行为’特征的人,其性格是竞争性强,求成心切,雄心勃勃,急燥缺乏耐心,不安定,过分警觉,讲话滔滔不绝,面部肌肉紧张,有一种时间紧迫感,经常处于责任心驱使之下,其高血压、冠心病的患病率是与A型行为相反的B型行为’(比较松散、稳妥、循序渐进、有耐心,动作不急不慢)性格的人的二倍。这种A型性格的人在五行性中是属于木火性,故易患心脏疾病(属火)和头迷眼花、四肢麻木、中风(属木)等疾病。所以凤仪先生主张变化人的气质与性格是防治疾病的根本。千百年来,病人请医生治病,多为被动的,医生开什么药方,病人便服什么药;医生扎针和手术,病人便接受扎针和手术,这是完全被动的,病人本身是使不上劲的。性理疗病是完全发挥病人的主动能力的,转被动为主动,通过自我调节,使心理与生理重新得到平衡,从而愈病。有的顿愈,有的渐愈,这不能不说在人类医疗手段上是一种高超的疗法,是人类未来的最理想的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性理疗病,虽然治愈了一些沉疴痼疾,然而不是万能的,传染病、外伤、外感等病和各种急症以及根本不相信精神治疗的人,医院及时治疗。当然,作为一位性理疗病的医者,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他必须有高尚的医德,在病人的心目中,有一定的威信,如病人根本就不俱备信心,乃是不可能奏效的。"心中的郁闷,精神上的痛苦,埋藏在心底的恨怨,一触即发的愤怒,让它发泄出来,比自我封闭要好得多。"这种说法,不一定全对,须要具体地分析。属于土水性人,不好讲话,痛苦藏于内心不表露,常常使内外相交的精神通道被封闭。这恰似一个急需氧气的病人,被切断了供氧系统一样,是很危险的。这样性格的人,急需将埋在心底的苦闷发泄出来,接受他人的开导与劝说,是非常有益的。但脾气暴躁的木火性人,气火发泄出来,虽然自己的心里痛快了可是必要伤及别人,特别是对领导人和长辈,发脾气之后,必要后悔,反易加重了精神负担。因此,凤仪先生提出了‘化性’之说,突出一个‘化字,不仅能包容,而且能溶化,在心灵里不残留烦恼恨怨的余痕。这样,不仅能防治疾病而且能保持人我关系的和善。当然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豁达、宽宏、不斤斤计较小事,不苛求于人。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上下左右,以至家庭,都会有一种比较和谐亲密的气氛。这种高尚的修养,来自高尚的情操;宏伟的抱负和超人的毅力,来自明确而远大的生活目的。所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必须学会锻炼自己的心灵,化除阴浊气质。否则,服用再好的药物,病体恢复的再好,经一场暴怒便毁于一旦。因此要锻炼到不论周围发生任何剧烈的变化,个人也能保持其内在情绪的稳定,就像外界温度可以有很大的差别,但人的体温却总保持37℃左右。因而能适应各种坎坷,顺利地度过逆境,这乃是做到健康长寿的关键。阴气阳气之说,是性理疗病中的枢纽。恨怨恼怒烦多了,则阴气必盛,阴气盛则身体必病。拨阴取阳,疾病自愈。阳气足了,身体自能健康。俗话说:一正降百邪’,确有道理。这里所说的气,非呼吸之气。中土医学认为’气’是流通在体内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它受情绪和心理的影响。恶劣情绪对阳气的破坏作用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完——

六、性理疗病法的原理与准则

性理疗病法的原理与准则

本资料由absurdwho搜集

性理疗病中的"性",是指人的气质与性格,"理",就是规律和法则。"性理"是用"五行"说明人的气质性格的阴阳消长变化规律的。性理疗病法便是掌握和运用这个规律,通过语言为人医病。"心病要用心药医"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精神疗法格言。心病,指由于精神因素而致病,心药,是指开导、说理、挖根源和暗示等方法,来解开病人心上的疙瘩,从而愈病。国外科学家断言,百分之五十的病不用药也能好。在医院里常遇到某些患者胃溃疡治好了,突然血压升高了。这样病好了,另一种病又犯了,按下葫芦瓢又起来,说明有些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是很顽固的。阴气不消,总在人身上找薄弱环节。也就是说,精神上的疙瘩不解开,肉体上的痛苦没完没了。只有治愈心灵上的创伤,肉体上才能真正得到安宁。中国医学向来重视心理卫生,强调生理卫生与心理卫生的统一。两千多年前的第一部医术《黄帝内经》,重点阐述了精神因素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如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说明了情志可影响脏腑,清除私心杂念和各种烦恼,可永葆健康。

"病是吃气活着,疮是吃火活着,人若能不生气,不上火,就把病和疮饿死了。"这是凤仪先生在性理疗病中常讲的一句格言。性理疗病者认为恨、怨、恼、怒、烦是"五毒",可在人体中产生一种阴气,阴气过盛,便可使人的生理功能失去平衡,人的周期节律失调,因而发生疾病。所说的上火,是指急躁、焦虑患得患失、非分妄求和潜心挂念等情绪而言。这样过多地消耗精气,便损伤正气,削弱免疫功能,内火炽盛,使人易患疮疡和头病。现代医学实验证明,情绪好与坏,可产生不同的生化过程。心情愉快时,血液中便会增加一种有利于健康的生化物质;精神苦恼则会产生一种对精神和血管有副作用的另一种物质。劝病的时候,常常遇到小儿腹泻,这和吃妈妈的乳汁有直接的关系。当妈妈生气上火或过于劳累的时候,小儿吃母乳便容易腹泻。这是农村妇女都熟知的,俗谓吃"火奶"。正是因为吃了被"毒化"了的乳汁,才使小儿直接受害的。在性理疗病时,往往是从妈妈的心性上找根源、下工夫,孩儿腹泻便好了。这是从孩儿身上反映出母亲的血液里产生一种有害的生化物质的实证,那么无疾病反映的一般男人女人,生气上火之后,其有害的生化物质照样在他们体内产生。心性表露于外的,称为情绪或脾气。一般来说,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种是正面的情绪,属阳,包括快乐、希望、恬静、好感、和悦、欣慰、勇敢等等。正面情绪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与此相反的,是不愉快的情绪,属阴,严重时,可刺激人体的器官、肌肉或内分泌腺,有害健康。这种情绪消除了"五毒"和"上火"之外,还包括沮丧、失望、悲伤、害怕、不满、嫉妒、疑虑等等。凤仪先生在性理疗病中,最多见的是消化系统病,如胃疼、食欲严重减退、噎膈、转食、膨胀肠胃病。这种疾病明显是由阴面情绪所造成的。如家庭不和睦,经常有顶嘴情形,长时间生气,不愉快的事连续发生,这样,便可出现胃肠疾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事不遂心时,立刻感到茶饭不思,勉强吃点东西,也感到腹部不幽门(出口处)的肌肉会骤然紧缩,使胃腔里的食物,不能入肠腔,以致整个消化道发生疼挛而出现胃痛、腹痛、呕吐等。人在忧郁、情绪低落时,胃蠕动减弱,胃液分泌减少,直接影响消化功能。实验证明,情绪对内脏器官的影响,以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最为明显。所以有的医学家说,人的消化系统是精神因素的"晴雨表"。精神处于强烈、持久的刺激状态时,通过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通路,肾上腺皮质会分泌较多的皮质激素,使胃酸分泌异常增加,胃酸的酸性增强,可引起溃疡病。凤仪先生常告诉人们,人家心里有话,要让他尽情的说出来,不要憋在心里,免得生病。医学研究表明,越自我封闭的人,胆固醇量越高,越容易发生动脉硬化...把话憋在心底,让痛苦煎熬自己,自己就可能被痛苦吞噬。前后两者的说法不同,但说明的问题是一致的。凤仪先生在多年性理疗病中总结初:"怒伤肝,恨伤心,怨伤脾,恼伤肺,烦伤肾。"其实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发怒时,面红耳赤,血往上头冲;受惊时四肢冰冷,面色苍白,这不是很明显的由心里变化影响生理而发生病病理变化吗。性理疗病时,常引用一句很质朴的比喻说:"猫食碗子招苍蝇,没有内乱引不来外患。"意思是说,正因为自己内里有"阴",才引来外面的"阴"。如一般头痛脑热的感冒,是直接暴露于细菌而引起的,但现代医学表明,我们只是在免疫系统机能低下的时候,才会伤风感冒;而消极的心理与情绪,是免疫系统的潜在不良因素。因此,有时强烈的感情波动,如仅一瞬间的暴怒,所造成的后果,却需要长时间才能治愈。凤仪先生在劝病中总结出,生气对病和疮起到助长作用。他说:"有寒病的,越生气病越寒;有疮症的,越生气疮的毒火越大。因为气像风似的,冬天刮风越刮越寒;夏天刮风,也是热风,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生气本身就属阴,阴气重浊下凝,便是寒,易患腰腿疼病。疮症本身就是毒火,越生气,就等于越给毒火添油,所以疮越重。性理疗病者认为:"生气、上火,正是给疾病上肥料。"现在医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情绪很可能是癌细胞的活化剂。同时一切恶劣的精神因素,最易打击血管这个生理上最脆弱的地方。这不能不说是心血管并发率高的原因。有什么性格,易患什么病,是当前国内外"心身医学"中一个重点研究课题。王凤仪先生于清末民初,花费四十余年的时间,在性理与病理研究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发现人身有阴阳二气(有别中医所讲的阴阳),阴气过盛便是致病的主要因素。而阴气是怎样产生的呢?是由于气禀性经常发动逐渐积累的。气禀性的发作乃是通过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具体反映出来的。每当事不遂心,人不对意,便动气禀性(简称为"动性")。性理疗病就是要把人们一睁眼就先看到他人的"错处"的这种惯性思维翻转过来,变为首先看自己的过错,认识到自己"看人不对就生气",这本身就是严重的过错。所以性理疗病法中必然包涵着"伦理疗病"的内容。

性理疗病的准则如下:

1必须明确病人是由于某种气禀性(五行性的阴面)才患某种病;

2.要强调变化致病的气禀性(简称"化性")

3.通过"悔过"、"道过",亮出思想,解开疙瘩;

4.挖找因人、因事、因财而致病的思想根源;

5.通过"笑"或"哭"以拔阴取阳;

6.转移注意力,以扭转致病的思想焦点。

上述六条中,变化气禀性和悔过、道过是性理疗病的关键。不论悔过、挖根或化性,病人都必须是真心实意的,否则无效。这里还有一条主要原则,即劝病者不仅有劝病的本领,同时更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在病人心目中有一定的威信,所以性理疗病不单纯是方法问题,而品德的感召力尤为重要。医者有鄙视的心情,其方法再高明也难以奏效。

来源:

转载注明  http://www.zghjpj.com/jbjc/11482.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病毒性心肌炎_病毒性心肌炎常识_病毒性心肌炎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