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博热文事业单位考试儿科护理重点
小儿血液特点
1.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由于胎儿期体内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故红
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较高。出生时红细胞数约(5.0~7.0)×/L,血红蛋白量约~G/L,未成熟儿可稍低。生后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L,血红蛋白量降至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3个月以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又缓缓增加。
2.白细胞数及分类出生时白细胞总数为(15~20)×/L,生后6~12小时达(21~28)×/L,婴儿期白细胞数维持在10/L左右,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0.65,淋巴细胞约占0.30。随着白细胞总数的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下降,生后4~6天时两者比例约相等。之后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升至0.60后又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逐渐降至0.30后又逐渐回升,至4~6岁时两者比例又相等,中性粒细胞比例继续回升,淋巴细胞比例继续下降,7岁以后二者比例相对稳定,与成人相似。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及护理
1.治疗
(1)减轻心脏负担:卧床休息,好转后再逐渐开始活动。
(2)药物治疗:促进心肌病变的恢复和改善心脏功能。①维生素
C:大剂量维生素
C缓慢推注,应用10%~12.5%溶液每次~ML/KG,急性
期每日1次,疗程1个月。②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争论。多数人用于心源性休克和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难控制的心力衰竭和其他治疗无效的患儿也可试用。③其他促进心肌病变恢复的药
物:静脉点滴极化液;静脉滴注能量合剂;肌内注射三磷酸腺苷或辅
酶A;肌内注射辅酶Q10。
3)控制心力衰竭。
2.护理
(1)常见护理诊断:
①心悸胸闷:与心肌炎症、损伤有关。②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收
缩力下降,组织供氧不足有关。③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2)护理措施:
①严密观察病情:精神状态、面色、呼吸、心律、心率和血压的变化,严重心律失常者需持续心电监护,做好抢救药物和器械的准备。
②适当休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至热退后3~4周再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限制活动量,一般不少于6个月。重症患儿心脏扩大者,卧床半年至1年。心力衰竭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心脏情况好转后再逐渐开始活动。③症状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胸闷、气促、心悸应休息,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者遵医嘱使用强心药和抗心律失常药,给予吸氧,洋地黄时剂量应偏小些,避免洋地黄中毒。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要了解其作用和副作用。④并发症的护理: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严重心律失常存在,应进行连续心电监护。发现多源
性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扑动或颤动,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表现
1.健康史
母亲在妊娠最初3个月内曾患过病毒感染,如风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柯萨奇病毒感染等;或接触过大剂量放射线,患过代谢性疾病,或服用过某些能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或患过能引起子宫缺氧的慢性疾病等;家族中有先天性心脏畸形发生史。婴幼儿期反复出现心力衰竭,提示可能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存在。
2.症状体征
(1)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有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
和动脉导管未闭。缺损小,分流量少,一般无临床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胸骨左缘有心脏杂音,缺损大,分流量多,患儿表现生长发育迟缓、消瘦、面色苍白、易感疲乏、活动后气促、多汗、心悸。有明显心脏杂音,反复肺部感染,易导致心力衰竭。当哭闹、活动过度、患肺炎或心力衰竭时可出现暂时性发绀。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可出现末梢毛细血管搏动、水冲脉、股动脉枪击音,明显肺高压者,可出现下半身青紫。
(2)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有法洛四联症。发绀是最突出的表现,多见于唇、指(趾)、甲床、眼结膜,重者出生就有,轻者生后2~3个月逐渐出现。哭闹、活动后、吮乳时发绀加重,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突然昏厥或抽搐。年长儿常发生蹲踞现象,体格发育落后,有杵状指(趾),有心脏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正常胎儿血液循环
胎儿的营养和氧气是经脐血管在胎盘处与母体间通过弥散方式进行
交换的。来自胎盘的含氧量较高的血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在肝下缘分成两支:一支经静脉导管进入下腔静脉,另一支进入肝与门静脉汇合,再经肝静脉进入下腔静脉。下腔静脉血回流入右心房时,由于下腔静脉瓣的阻隔,约1/3血液经卵圆孔进入左心房,与肺静脉流入的血混合,再经左心室流入升主动脉,主要供应心、脑及上肢,其余的流入右心室。来自上半身的静脉血经上腔静脉回流入右心房后,绝大部分流入右心室,与来自下腔静脉的血液一起进入肺动脉。
由于胎儿肺处于压缩状态,故经肺动脉的血液只有不足15%流入肺,再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而约85%的血液通过动脉导管与来自升主动脉的血汇合后,进入降主动脉,供应腹腔器官及下肢,同时经过脐动脉回至胎盘。
胎儿血液循环有如下特点:
①胎儿血与母体血不直接相通,其营养和氧气交换是在胎盘处通过
弥散方式进行的;
②胎儿左、右心都向全身供血;
③静脉导管、卵圆孔、动脉导管是胎儿血液循环的特殊通路;
④胎儿时期血氧含量最高的器官为肝,其次为心、脑及上肢。
婴儿腹泻护理诊断/问题
1.腹泻与饮食不当、消化道感染、消化道功能紊乱等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及排出损失增加有关。
3.体液不足与呕吐、腹泻,体液排出过多及进水少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大便次数增加有关。
5.疼痛,腹痛与肠道炎症、肠蠕动亢进、肠痉挛有关。
6.潜在并发症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7.知识缺乏家长缺乏有关腹泻的护理及预防知识。
婴儿腹泻护理措施
1.腹泻的护理①评估并祛除病因。饮食不当及肠内感染,由感染
引起的腹泻可按医嘱用控制感染的药物。②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及腹泻量,按医嘱采集粪便送检。③做好消毒隔离。
2.饮食管理①适当调整饮食:对轻型者继续其日常饮食,暂停辅食;
重型者腹泻按医嘱暂时禁食,母乳喂养者继续哺母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者可酌情给稀释牛乳暂停其他食物,4~6小时后逐渐恢复进食。②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水稀释的牛乳或粥、面条等,逐渐过度至正常饮食。③腹泻停止后继续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
3.预防或纠正体液不足
(1)通过调整饮食和按医嘱用药控制感染。
(2)按医嘱补充液体纠正脱水:①口服ORS液:适用于轻、中
度脱水而无呕吐者。累积损失量按轻度脱水50ML/KG,中度脱水80~ML/KG喂服,于4~6小时喂完;继续损失量根据排便次数和量而定,一般每1~2分钟喂5ML,稍大的患儿可以用杯子少量多次饮用。②按医嘱静脉补液;遵守先快后慢、先浓后淡、有尿补钾的原则。前8~12小时补液速度按每小时平均8~10ML/KG,后12~16小时一般每小时5ML/KG。若重度脱水或有明显周围循
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20ML/KG,于30~60分钟快速滴注或推注。
4.预防皮肤受损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拭干,保持会阴部及肛周皮肤干燥、清洁,避免发生臀红。
5.疼痛的护理
6.观察病情对可疑酸中毒者,按医嘱采集血液做血气分析。轻、中度酸中毒不需另行纠正,输液后,酸中毒即可纠正。重度酸中毒者可按医嘱用碱性溶液。
7.纠正电解质紊乱①补液后密切观察有无低钾血症或低钙血症的表现;②按医嘱及时补充钾、钙、镁等电解质。
8.健康教育①介绍婴儿腹泻的病因、转归和护理要点,医嘱禁食时勿擅自给患儿食物,注意臀部清洁,便后及时清洗、拭干、涂上植物油,指导观察患儿病情,如注意患儿尿量、眼窝及前囟的凹陷、皮肤弹性等变化。②指导不住院的患儿家长做好家庭护理,讲解ORS液或米汤加盐溶液预防脱水的作用,ORS液每次腹泻后喂50~
ML,同时应供足量白开水。③嘱咐家长在患儿出院后要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喂养,添加辅食要循序渐进,注意小儿腹部保暖。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特点
1.上呼吸道
(1)鼻:小儿鼻腔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感染时易充血,引起鼻腔堵塞,张口呼吸,影响吮乳。婴幼儿鼻泪管较短,开口部瓣膜发育不全,上感时易引起结膜炎。
(2)咽:婴幼儿咽部狭窄且垂直,咽鼓管宽、直、短,呈水平位,
鼻咽部感染时易引起中耳炎。扁桃体发育1岁后开始增快,4~10岁发育达高峰,12岁逐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多见于年长儿。
(3)喉:小儿喉部呈漏斗形,软骨柔软,喉腔及声门裂较狭小,黏
膜柔嫩,血管及淋巴组织丰富,故喉部炎症时易出现充血、水肿,引起声嘶和呼吸困难。
2.下呼吸道
(1)气管与支气管:婴幼儿气管、支气管管腔相对狭小、软骨柔软,
支撑作用弱,黏膜血管丰富,感染后易发生气道狭窄甚至阻塞。由于右侧主支气管较左侧直、短、粗,气管异物则易进入右支气管。
(2)肺:婴幼儿肺弹力组织发育不完善,肺泡小而且数量少,而肺
间质发育旺盛,血管丰富,全肺含血量多而含气量相对较少,故易发生感染。
(3)胸廓:婴幼儿呈圆桶状,肋骨呈水平位,呼吸肌发育不完善,
膈位置较高,胸腔较小,而纵隔相对宽大。肺不能充分扩张,通气、换气受限,患病时易发生缺氧而出现发绀。
早期如何治疗白癜风好白癜风治疗需要多少钱- 上一篇文章: 医院的检查报告,这样一看就懂,别再瞎操心
- 下一篇文章: 秋冬换季,宝宝需预防三种病